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0个世界遗产、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广东丹霞山集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于一身,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申遗成功后,丹霞山景区游客人数迅速飙升,特别是周末,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各地的旅游大巴和自驾车。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丹霞山风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31万人次,同比增长58%;旅游总收入8099.5万元,同比增长72%。十一黄金周期间,丹霞山接待总人数、总收入、散客人数、团队量、门票收入、单日接待量、旅游配套项目接待、车流量等八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全线攀升。
显然,“世遗”名片的作用已经开始发挥。
“偶然地‘巧遇’丹霞山,就这样遇见了,就爱上了”
在中国地学界,丹霞被指为像红色霞光一样美妙的地貌。
丹霞地貌于20世纪20至30年代被中国地质学家在广东丹霞山命名。目前,丹霞地貌被简明地定义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陆相红层地貌”。其实,丹霞地貌是地壳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特殊地貌类型,它不仅孕育了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而且具有极高的景观美学价值和重要的地球科学意义及发展科学考察旅行、科教旅游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而地处广东省北部的丹霞山,恰恰是丹霞地貌的杰出代表。
作为丹霞地貌研究的“摇篮”和大本营,中山大学对丹霞地貌的研究一直领先于国内同行,已有四代学者为之付出了辛勤的耕耘:1928年,中山大学的冯景兰教授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沙砾岩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教授提出“丹霞地形”概念。1977年,曾昭璇教授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使用。此后,“丹霞地貌”的概念被中国地理学者沿用至今。经吴尚时、曾昭璇、黄进等人师传,到彭华已是第四代研究者。
提到丹霞山的申遗之路,就不得不提到彭华教授。作为“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教授,彭华20多年来与丹霞地貌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中国丹霞”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彭华曾经这样解释他和丹霞山的缘分:“我与丹霞的‘缘’很偶然,上大学时因为喜欢画画,做毕业论文时申请到一个‘地理素描’的课题而出去写生,在皖南的齐云山,被其独特的丹霞地貌所吸引。在那里我画出了我的第一幅‘名山立体图’,并开始对丹霞地貌产生兴趣。1987年我跟随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做韶关市的旅游规划,又偶然地‘巧遇’丹霞山,就这样遇见了,就爱上了。”
从此,彭华一边潜心丹霞地貌的学术研究,一边以核心专家的身份,推动丹霞山从“地方名山”一步一步地升级为“中国名山”和“世界名山”:推动丹霞山成功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直至世界遗产。
早在1993年第一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上,彭华就提议丹霞山申遗,之后7年韶关市几经研讨,均认为“暂时不宜”而搁置。2004年初,丹霞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首批28家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彭华再次提出,丹霞山的下一个目标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但由于当时丹霞山隶属于韶关市仁化县,以一县之力难成气候,申遗之事再次搁置。
转折发生在2006年,在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上,湖南崀山提出全国丹霞地貌联合申遗的建议,得到各景区的积极响应。同年11月底,国家住建部确定崀山为国内八大丹霞景区联合申遗的牵头者。
尽管韶关丹霞山是发育最成熟的丹霞地貌,但却与“中国丹霞”第一把交椅失之交臂,这也与申遗之经济投入有关,甘肃张掖丹霞就因资金缺口退出了申遗。但最终这一次的申遗得到了广东省的支持,副省长林木声亲自出任申遗组组长。之后,韶关市市长郑振涛前后5次到丹霞山现场办公,并承诺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贴息200万元支持丹霞山申遗融资工作。
丹霞地貌申遗正式拉开了序幕,丹霞山也正式步入属于自己的传奇之路。
申遗进行时——精彩“变身”品位提升
2009年,丹霞山申遗在一个关键人物的带领下进入了冲刺关键时刻,这个关键人物就是现任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主任、丹霞山旅游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黄大维。
2007年底,作为韶关市委、市政府专门引进的高级人才,曾经带领武夷山成功申遗的原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武夷山旅游集团公司董事长、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大维,正式调入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工作。热爱旅游、以山水为家的黄大维对丹霞山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后,感到丹霞山的资源是顶级的,但保护和利用却远远不够,知名度和市场都与本身禀赋极不相称。在丹霞山工作的日子,黄大维全身心投入到丹霞山景区的改造、建设和品牌推广上,他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丹霞山走上传奇之路披荆斩棘。
在黄大维的带领下,丹霞山旅游接待总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8年丹霞山景区接待游客达1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6亿元,2009年突破200万人次,实际接待游客2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达3.5亿元,丹霞山景区渐渐进入兴盛时期。
2009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丹霞山作为“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之一,列为2009年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到申报材料送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根据国内外专家指导意见,韶关市抓住申报世界遗产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全面开展综合整治,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响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等长期不能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韶关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丹霞山申遗是关系国家荣誉、民族利益的大事,必须站在履行国际公约、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高度,抓好丹霞山申遗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市长郑振涛在全市申遗动员大会上掷地有声的公开表态:丹霞山申遗不成功,我就引咎辞职!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下定,申遗工作成员单位和有关单位深深明白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不容后退。
韶关市将各相关工作分解到人,明确完成期限,市委督导组一周一通报,于是,多年来影响丹霞山自然景观和保护管理的不合理项目一项项开工整改,30年不变的丹霞山终于发生了巨变。其中最核心的工程项目是丹霞山风景区第三期拆迁工作由韶关市仁化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2009年4月至8月底,共计对核心景区8个宾馆、2户民宅、40余个商铺及100多块户外广告牌予以全部拆除,总计拆除面积3万多平方米,清除建筑垃圾3万多立方米。对景区内3个村庄120户民居实施“穿衣戴帽”改造,统一制作了仿古招牌和美观的木制空调罩,实现“拆障、显山、露水”民居与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建成山下瑶塘新村至游人服务中心柏油马路,恢复拆迁区域绿化面积16000平方米,新植草皮8000平方米,完成了游人中心景观绿化、考察线路沿线景观绿化、新增旅游线路生态植被恢复等,做到了“增绿、造景”,自然流畅。
如今,在核心景区内,原中旅餐厅旧址已是绿地林荫,小桥流水,龙坑溪直通锦江;中旅宾馆旧址部分扩建为生态停车场;邮电度假村旧址建成了气象水文监测站;老山门商铺拆迁后形成了一片绿化地。景区的服务设施全面改善,旅游品位全面提升。
2009年5月26至28日,首届中国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韶关市隆重举行。这是丹霞地貌学术研究80多年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盛会。来自国内外权威专家、知名学者讨论了“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价值,一致通过了“丹霞宣言”,认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选点科学、特征明显,美学、地球演化历史和地貌特征、生态过程及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具有世界级品质和价值。
与此同时,在丹霞山管委会副主任侯荣丰的多次勘察下,供申遗国际专家考察评估的科考线路也已初步敲定,丹霞山也是“中国丹霞”里唯一一个提供了无人区科考线路的遗产地。这条科考线路处于丹霞山景区无人区腹地,凸显丹霞山的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能够展现丹霞山森林植被的丰富性、生物多样性和美学价值。侯荣丰表示,这条线路着重表现的是丹霞山的自然原生态状况,同时也充分考虑线路的安全问题。侯荣丰告诉记者,这条线路当时通过韶关市相关领导,以及专家的亲身考察,也都获得充分肯定。
2009年9月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在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的陪同下,对丹霞山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考察期间,韶关市各级领导和民众对世界遗产的理念、对自然遗产资源不可再生、不可再造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对《世界遗产公约》的尊重和承诺给IUCN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丹霞山完整的生态、优美的景观、神奇的阴阳元石,这一切更是震撼了专家,据一位IUCN核心专家表示,仅阳元山这一个点就够世界遗产标准。
随着申遗工作的不断深入,丹霞山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在不断扩大和提升,旅游经济和旅游收入也逐年上升。2009年旅游接待人次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达3.5亿元。通过申遗,丹霞山真正实现了“重申遗结果,更注重申遗过程”的预定目标,为力争2010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丹霞山成为世界遗产,第一位的还是保护”
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直到今年4月20日,中国丹霞申遗办得到了大致的消息:IUCN审议决定给“中国丹霞”defer(重新申报)的评估建议。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申遗办紧急行动起来,召集6个申报地的相关人员会商,逐条分析IUCN评估报告。“IUCN只有对项目的建议权,决定权仍在21个遗产委员会成员国,我们还有机会争取各成员国的支持。”这是“中国丹霞”申遗能否成功的最后一张牌。
2010年7月25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隆重开幕。巴西时间8月1日下午17时,也就是北京时间8月2日凌晨4时,“中国丹霞”正式开始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这是决定“中国丹霞”申遗命运的时刻,中国丹霞申遗专家也以事实说话,经过40分钟的紧张辩论,最终“中国丹霞”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世界自然遗产4条标准的第七、第八两条标准: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区;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的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发展过程或显著的地质、地貌特征。
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中16个成员国支持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将“中国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动议,以“中国丹霞”地貌命名的广东丹霞山景区,以及其他5个景区终于获得世界自然遗产这顶最高桂冠。
丹霞山则以最为灿烂的朝霞迎来这一璀璨的称号,当天凌晨,侯荣丰率领一批工作人员和媒体守候在丹霞观日亭,在欢呼雀跃之余记录下了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第一抹霞光。
激动退却之后是冷静。韶关市委书记徐建华公开表示,丹霞山成为世界遗产,同时使得“国粹”丹霞地貌被世界接受,填补了广东没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缺憾,大大加快丹霞山由区域性旅游热点景区向全国性、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步伐,对推动韶关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大家也应该了解世界遗产属于全世界的共同财产,申请世界遗产首先就是从遗产保护的需要开始的,所以“保护、保护、再保护”。今后要按照《实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要求,切实执行《中国丹霞遗产地管理规划》,提升资源利用的品质和规范旅游管理,使“中国丹霞”地貌资源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成为世界上丹霞地貌永久的科教基地和旅游胜地。
韶关市市长郑振涛说:“丹霞山成为世界遗产,第一位的还是保护。”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黄大维也表示,以“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方式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被认可了一种地貌类型。这种类型是以丹霞山命名的,因此,对丹霞山来说,它相当于得到了两个认可——丹霞山和丹霞地貌。可以说,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对比研究的模式地,是丹霞地貌研究的“圣地”。这对于提高丹霞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未来丹霞品牌的建设任重道远。
彭华教授说,“中国丹霞”申遗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规模空前的申报活动,6个省从提名地到省政府,从官员、学者到老百姓,层层关注丹霞,申报过程成为一个推动丹霞地貌深入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宣传和普及丹霞地貌科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大家都在一条绳上,6个省的申遗宣传都是相互的宣传。但每个提名地的宣传都少不了丹霞地貌,自然也就少不了丹霞山。因此,可以说丹霞山是申遗过程中“被宣传”的最大受益者。
丹霞山管委会副主任侯荣丰认为,“丹霞山是政府主导的(准)公共产品,与一般旅游区的发展和管理有着本质区别。其发展应是组团式差异互动互补模式。具体而言,外来资本民间资本甚至外国资本的进入,应从政府层面引导。”最后,对丹霞山饱含热情的侯荣丰还深情地强调:“愿丹霞山之美永驻人间。”
9月18日,夜里9点多,丹霞山景区锦江码头边,刚刚忙完新店开张的老村长已经在酒醉中酣然入睡。老村长在睡前还不忘告诉记者:“8月份的生意明显比去年好,申遗成功带来的广告效应很明显,但游客多还是来自粤港,大规模的人潮会出现在即将到来的黄金周。”晚上10点的时候,这条街上的饭店和客栈开始变得冷清,辛劳了一天的村民们开始在山林环抱中吃晚饭。
也许在这些村民当中,“申遗”对于他们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参加过申遗过程的任何人,包括领导和老百姓,都前所未有地被“保护”、“保护”、“再保护”的思想影响,可以说各地的保护意识都提升到了一个极点;加上知名度的提升、品牌的约束、法规的配套、管理机制的强化等,使一些本想盲目开发、破坏性开发的人或单位,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得不权衡利弊。因此,申遗成功将使丹霞山和各遗产地的保护职能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也使得其开发品质同时得到提升,使之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成为世界上丹霞地貌永久的科教基地和旅游胜地。
而现在,时针已经走到了2010年10月,丹霞山景区也已经云淡风清地拟定了下一个目标,剑指5A,以申遗的精神全力创建5A景区,书写下一篇属于丹霞山的传奇故事。